第一章:平凡中的渴望
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有一个名叫清平村的小村落,它仿佛被时代遗忘的角落,深陷贫困的泥沼难以自拔。村子四周环山,仅有一条蜿蜒曲折、崎岖难行的小路与外界相连。这里的村民们祖祖辈辈都以务农为生,然而,靠天吃饭的日子充满了不确定性,微薄的收入让他们的生活过得异常艰辛。
刘冬梅,一位土生土长的清平村妇女,便是这众多为生活奔波的村民之一。她身形瘦弱,岁月在她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粗糙的双手布满了老茧,记录着她多年来辛勤劳作的点点滴滴。每天,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天空,刘冬梅就已经早早地起床,开始了一天忙碌的生活。她先是为家人准备简单的早餐,随后便扛起锄头,匆匆走向那片承载着全家希望的玉米地。
在清平村,玉米是主要的农作物,几乎家家户户都大面积种植。然而,近年来,村里的玉米收成却一年不如一年。刘冬梅望着自家那片玉米地,心中满是忧虑。只见玉米植株稀稀拉拉,矮小枯黄,叶片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虫洞,许多玉米棒不仅短小干瘪,而且籽粒稀疏,甚至还有不少空壳。这样的收成,让刘冬梅一家的生活愈发艰难,也让她对改变现状的渴望愈发强烈。
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刘冬梅望着眼前的玉米地,无奈地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年年辛苦劳作,可这玉米就是不争气,到底该怎么办呢
晚上,刘冬梅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白天玉米地的景象不断在她脑海中浮现,她的心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既然现在的玉米品种收成不好,那能不能通过改良品种来提高产量呢
这个想法一旦出现,便在她心中生根发芽,再也挥之不去。
第二天一大早,刘冬梅便来到了村里的老支书李大爷家。李大爷在村里德高望重,见识也广,刘冬梅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一些建议。
李大爷,我有个想法,
刘冬梅有些忐忑地说道,您说咱们能不能想办法改良一下玉米品种,说不定这样就能提高收成了。
李大爷听后,微微皱了皱眉头,沉思片刻后说道:冬梅啊,你的想法是好的,可这改良品种谈何容易啊!这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咱们这些土老百姓,哪懂这些啊!而且,这万一搞砸了,那损失可就大了,大家可都赔不起啊!
尽管李大爷的话给刘冬梅泼了一盆冷水,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她在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不管有多困难,我都要试一试,不能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大家一直穷下去。
第二章:梦想的萌芽
一天,刘冬梅像往常一样,到镇上的集市去卖自家种的玉米。集市上人头攒动,喧闹声此起彼伏,刘冬梅的玉米摊前却冷冷清清,少有人问津。看着周围摊位上的农产品被顾客们挑选购买,刘冬梅心中满是无奈和焦急。
就在刘冬梅满心惆怅之时,不远处的一个摊位前突然传来一阵热烈的讨论声,引起了她的注意。她好奇地走过去,只见人们正围着一个中年男子,听他讲述着关于农业种植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刘冬梅凑近一听,正好听到男子提到了
杂交育种
这个词。
杂交育种这是什么
刘冬梅心中充满了疑惑,但她的好奇心也被瞬间点燃。她竖起耳朵,全神贯注地听着男子的讲解。
杂交育种啊,就是把不同品种的玉米进行杂交,让它们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从而培育出产量更高、品质更好的新品种。
中年男子绘声绘色地说道,现在好多地方都在搞这个,听说效果可好了,玉米产量比以前提高了一大截呢!
听到这里,刘冬梅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这不正是她一直苦苦寻找的解决玉米产量问题的方法吗她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心中那粒渴望改变的种子开始迅速发芽。
回到家后,刘冬梅的脑海中一直回荡着集市上听到的关于杂交育种的内容。她越想越觉得这个方法可行,于是决定立刻行动起来,深入了解杂交育种的相关知识。
然而,对于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刘冬梅来说,获取专业的农业知识谈何容易。清平村地处偏远,村里没有图书馆,也没有网络,唯一能找到书籍的地方就是镇上的一家小书店。刘冬梅毫不犹豫地步行了十几里山路,来到镇上的书店。
在书店里,刘冬梅在书架间来回穿梭,仔细寻找着与杂交育种有关的书籍。她的手指轻轻划过一本本封面,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渴望。终于,她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一本《农作物杂交育种技术入门》。她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拿起书,翻开目录,看到里面详细介绍了杂交育种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心中一阵激动。
老板,这本书多少钱
刘冬梅拿着书,走到柜台前,有些紧张地问道。
二十块。
老板头也不抬地回答道。
二十块钱,对于刘冬梅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她犹豫了一下,脑海中浮现出家中那片贫瘠的玉米地和家人充满期待的眼神,最终还是狠下心来,从口袋里掏出了皱巴巴的钞票,买下了这本书。
回到家后,刘冬梅迫不及待地翻开书,开始认真研读起来。书中的许多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原理让她看得一头雾水,但她并没有放弃。她找来一支铅笔,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遇到实在不懂的问题,就向村里那些略有知识的人请教。
村里的小学老师张老师,是刘冬梅第一个想到的求助对象。张老师虽然教的是语文,但在村里也算是个文化人。刘冬梅拿着书,来到张老师家,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明了来意。
张老师,我想请教您几个问题。您看,这书上说的这个杂交育种,我怎么看都不太明白。
刘冬梅说着,把书递给张老师。
张老师接过书,看了看上面的内容,皱了皱眉头说:刘婶,这杂交育种可是个专业的农业技术,我也不是很懂啊。不过,我可以帮你看看,咱们一起研究研究。
于是,张老师和刘冬梅一起坐在院子里,逐字逐句地解读着书中的内容。张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刘冬梅理解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原理。遇到两人都无法理解的地方,张老师还会从自己的知识储备中,寻找相关的例子来进行类比解释。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张老师一样支持刘冬梅。当村里的其他人得知刘冬梅想要研究杂交育种时,都纷纷投来了质疑和嘲笑的目光。
冬梅,你就别瞎折腾了。就咱们这农村人,还想搞什么科研,培育新品种这不是异想天开吗
村里的一位大妈嘲讽道。
就是啊,这杂交育种是那些专家教授们干的事儿,你一个妇道人家,大字不识几个,能行吗别到时候钱花了,精力也费了,最后啥也得不到,那可就亏大了。
另一位村民也跟着附和道。
面对这些质疑和嘲笑,刘冬梅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她觉得自己就像一只逆流而上的小船,被周围的人不断地泼着冷水,每前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她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她在心中暗暗发誓:我一定要证明给你们看,我能行!我要让咱们村的玉米产量提上去,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第三章:艰难的起步
刘冬梅深知,要进行玉米杂交育种实验,必须要有足够的实验材料和一块专门的试验田。然而,这对于家境贫寒的她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为了节省资金,刘冬梅开始省吃俭用。她不再购买新衣服,穿的都是那些缝缝补补了多次的旧衣裳;吃饭也变得更加简单,常常是咸菜就着馒头,能省一点是一点。